「張方大紀念堂」園區內的「申禁陋規」碑是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,設立於1783年(乾隆四十八年),為嚴禁超收田產租息的種種陋規而立下的標準石斗,以免時過境遷,弊端再生。1950年(民國三十九年)曾移藏於樹林鎮農會。1981年「張方大紀念堂」著手興建時,族人積極蒐羅散佚文物。1986年9月間承王世慶先生惠知碑、斗存放處,該年10月復蒙前農會呂芳連理事及各監事共議,慨允歸還,終領回安置。此極具歷史價值之碑、斗石始得完璧歸趙。石碑舊斗上的碑刻全文雖無法辨識,幾經史料查辨碑文後,1987年重陽時節據原碑複刻於亭後背,並於舊碑斗石旁標註新碑,述其申禁陋規碑與標準石斗之由來,及其失而復得始末,用誌珍念竝貽子孫。
【碑刻釋文】特授福建臺灣北路中軍都閫府兼管中營事函,為示禁丁役需索惡習,以杜流弊。事切弊端,每起於因循,而奸宄恆安于始念。本府下車斯土,風聞海山官庄自四十四年間佃民運谷赴倉完納,始設風車揚煽潔淨,頭涵照數入倉,二涵付佃持回。近年以來,庄佃運納租谷,丁役將二涵勒取入己;甚將頭涵潔谷亦行需索,以肥私囊。種種不法,大千例禁。本應查究,始念不教而誅,合函出示嚴禁。為此示你丁役人等知悉,詞□毋許額外需索。如敢故違許該庄佃指名稟究□,本府以憑盡法處治不貸,凜之慎之,毋違,特示。又管理海山庄務□奉都閫府王示文申禁,設立定置,以便徵收,以便交納,事照得隆恩庄田創造自二十三年,每歲收成早晚谷石,由來無異。至四十三年間始行櫃煽,後數年弊端漸起,每車取谷一二斗。誰思人心不古,一年增于一年,需索無窮。小民力作,何勘額外苛求。今歲本府蒞涉斯土,納查歷年陋習不端,恐將來取之不禁,深為民累,在眾佃戶,勤耕苦力,課粒為艱,情實可憐。為此,合行出示曉論:自今歲為始,眾佃戶交納早晚谷石,務其乾燥潔淨,櫃煽過量,繳入倉廒以外,毋許取動升合;又查歷年交量之際,官佃較論斗之大小,甚為不便。然業有千載,官不一制,亦恐月久日甚,不若照舊給定石斗,以為準繩。豎立石碑,以存永遠,則官徵者易徵,而眾戶亦鼓舞交納矣。為此,特示遵行,曉諭示知。乾隆肆拾捌年 月 日 立 〔原碑不明處以□示之]。
【申禁陋規】碑與標準石斗的由來:1702年張公士箱自閩南泉州東渡來臺。1751年其四子方大公自今雲林、彰化北上,拓殖今三峽、樹林、新莊一帶。張家世居於此,樂善好施。當時隆恩莊田產由副將派員監收租息,以為官兵卹賞費用,時有大斗超收之弊。1779年丁役藉口維持租谷之乾燥潔淨,置風車煽谷,並立下種種陋規勒索佃戶,衆人苦不堪言。1783年新任兼管北臺軍務之王都司到職視事,張家乘機進言,庶解眾佃之困。王都司既出告示,嚴禁勒索,且函示海山莊管事,設立標準斗與嚴禁勒索之「申禁陋規」碑,以免事過境遷,弊端重生。1895年日治時期,隆恩莊產業成為日本總督府官產。「申禁陋規」碑與標準石斗失其功能,遂閒置於「方大居」竹圍下。